“當遠遠看到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時,你的臉上洋溢著笑容,可眼中卻滿含著淚水。我不懂,一個人怎么能又哭又笑呢?”
“孩子,我們要回家了!如今,就要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祖國效勞,爸爸高興呀!”
……
燈光從頭頂灑下,將整個舞臺染上一片蔚藍。汪洋大海中,千里海疆愛國主義宣講團成員王瑾微微傾身,此刻,她正與一旁的“父親”,踏上歸國之路——
7月1日,千里海疆愛國主義宣講在市群藝館再次上演。隨著《永遠的懷念》拉開大幕,王瑾再次登臺,用飽含深情的話語“解讀”郭永懷這位“兩彈一星”功勛獎章獲得者的人生。不過這一次,她的角色不是講解員,而是郭永懷的女兒郭芹。
68年前,郭永懷放棄了美國的優(yōu)厚條件,攜妻帶女回到祖國,從此踏遍萬水千山、以身許國。隨著威海千里海疆愛國主義展示帶的打造,如何更好地講述郭永懷的故事?宣講團將視角轉(zhuǎn)向了郭永懷的家庭。
“以往,宣講的關注點大多集中在郭永懷本人及其貢獻,但其和家人的感情牽絆及對家人的影響也都是深遠的。”王瑾說,正因為如此,他們想從家庭“出發(fā)”,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郭永懷。
角度的切換,意味著過往很多“現(xiàn)成”的資料都不適合再使用。況且,整個節(jié)目過程只有短短的十分鐘,郭芹的記憶,需要挑選最重要的場景、以最精煉的語言來展現(xiàn)。
為此,主創(chuàng)團隊做足了功課——依托郭永懷事跡陳列館近年來對郭芹同學、李佩助理、郭永懷學生等人的采訪和交流,努力挖掘細節(jié),力爭以最合理的情景,作最具感染力的表現(xiàn)。
不僅如此,郭永懷事跡陳列館此前還曾通過郭永懷生活、工作過的地方及單位,征集到近百份書信、圖片等實物資料。其中就包括郭永懷與郭芹及其他家庭成員的信件,為節(jié)目的創(chuàng)作提供了“基礎”。
“從這些信件中,我們可以窺見郭永懷與家庭的溝通、交流,再加上藝術化創(chuàng)作,可以幫助人們從家人的角度去了解郭永懷,更好地理解其舍小家為大家的偉大。”王瑾說,經(jīng)過分析和探討,團隊選取了郭芹5歲、9歲、17歲三個時間節(jié)點,分別串起了郭永懷回國、參與核彈研制、郭芹呼倫貝爾插隊及郭永懷犧牲等重要事件。
主創(chuàng)團隊還加入了這樣一幕:郭永懷犧牲二十二天后,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成功發(fā)射。王瑾所扮演的郭芹,與“父親”隔空對話。
“我們將這個事情作為郭芹理解郭永懷以命報國的轉(zhuǎn)折點,從這里開始,郭芹逐漸懂得并理解郭永懷曾說過的‘有了強大的國,才有安穩(wěn)的家’。”王瑾說。
于是,郭永懷的形象,通過父女之間的對話,被更加全面立體地展示出來——回國時,父親站在船頭又哭又笑;遠赴金銀灘時,無論自己怎么問,父親都回答“不知道”;插隊時想要一雙過冬的鞋,回信卻是“布鞋暫沒有,你是否畫個小樣寄來,有了貨一定買”……
“多想親口告訴你,你是我心中永遠的驕傲。”整個劇本最后,王瑾作為郭芹,喊出了這樣的話語。同樣,這也是整個宣講團創(chuàng)新節(jié)目的初衷。“我們嘗試挖掘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(jié),讓大家看到、了解郭永懷的更多面,更好地理解郭永懷的‘小我’和‘大我’,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郭永懷,讓大家更好地傳承永懷精神。”王瑾說。(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匙亮 曲黎悅/文 王彥博/圖)